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千千小说网 www.qqtxs.com,豳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第五日——汪口草鞋码头

    晓起浸在晨雾里,我们悄然离开,奔向汪口。

    江水是翡翠色的,宽阔平和,水上泊着竹筏,青荇油绿,两岸的草树葳蕤,那村子,就嵌在两条江流的交汇处,郁郁葱葱。

    汪口原来是婺源县城连接东北乡水路,货运到鄱阳湖、九江等地的码头。它的创建者是宋代朝议大夫俞杲。当时俞杲有18个兄弟,都与他同朝为官,一日众兄弟同朝奏本,引起皇帝忌讳,结果一同遭贬。兄弟18人迁徙到这里,开建18条巷子,开始繁衍生息。

    18条巷子连接着18个码头,那码头并不豪阔,倒像是揽入江水中的粗壮臂膀。很久以前,这里商船繁忙,人流如织,肩挑背扛的伙计、使劲吆喝的小贩来来往往,步履匆忙,汪口,就有了“草鞋码头”的声名。

    正午时分,猫儿躺在墙角打盹,街边的门或敞开或虚掩,村民端坐在屋檐下,和气地打量着来往的行人。有早早端了饭碗出来,就地蹲下,眼睛并不望着饭菜,彼此盈盈地笑。两边的铺子多时摆设些日用百货,也有瓷器、茶叶、手编的竹篓,从它的牌匾里依稀可以找见些历史的眉目——兆记、同茂、悦来、德通、裕丰那字迹斑驳,都已不知年岁。

    街道铺了青石板,非同一般地长。从头至尾,只有极微小的曲度,从街的某处随便呼唤个名字,探出脑袋就可以望见了。长,却并不宽阔,如同一般乡村的里弄,只是门挨着门,屋檐挨着屋檐,绝少有院墙,仰头望去,那些陈旧的风雨檐绵绵不断。狗瞧见生人,并不叫。

    千年以前的旧商埠,而今江水清浅,一切都波澜不兴。

    宋代以来,汪口不仅出商贾,还出了14名进士,7名大夫,10人名学士,七品官以之文武官员36人。书卷、商船、晴耕雨读,赤脚四方,汪口人,亦商、亦宦、亦儒、亦农,这些不同的性情交织起来,地方的哀乐人事就永不寂寞。

    晚唐时,杜牧路过南京,感慨道: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风雨中。”

    而历史上的徽州,曾经有过6000余座大大小小的祠堂。汪口的俞氏宗祠,被称作“江南第一祠”

    走进祠堂,温度立刻降低许多。脸颊和手背偎着建筑的光影,就不由得庄严了起来。清代的中轴歇山顶,叠落起来,一层层地振翅欲翔。斗拱、脊吻、檐椽、梁坊、雀替、柱础,无不考究形制。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,浅雕、深雕、透雕、圆雕,细腻纤巧,精美繁复。一整根的原木雕成大梁,就有燕子钻进去筑了巢,那些镂空了的纹理,成为它们天然的窗扇。

    向北望去,视线直抵两幅画像,而这之间隔着三个天井。第一井叫“仪门”穿过仪门是“享堂”最后是“居寝”就是悬着画像的地方,那里突起一个高台,产生了视觉的落差,心理上就有了距离。

    祠堂,标志着一个宗族的荣耀和源远流长。在徽州,最能体现故园这个意义的,是宗族;维系这层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,则是卷帙繁多的家谱。宗法家族制度比当时的国家法制具有更权威的影响力,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默契的道德约束。在祠堂,徽州人祭拜祖宗,平息纠纷,召开家族会议,做出重大决策,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在平凡民众的心中,这种权威就潜移默化了。

    记得在思溪的一户老宅里,偌大的房子只住了夫妇俩人,我很疑惑他们为什么不稍加收拾留宿客人,主人说,祖宗有家法,外来的客人不能男女共宿一屋,连女儿女婿回娘家也得分开了住,以前也留宿过客人,人家并不愿意守这个规矩,索性就断了开旅馆的念头。

    徽州人敬重长者,讲求伦理,宗法严格,而对于子孙,他们的期望是:进则功名取仕,退则躬守农田。汪口的养源书屋,是俞氏子弟们游庠启蒙的场所,正堂的廊柱上刻有对联:“紫荆有花兄弟乐,书田无税子孙耕”紫荆树的故事,中国人耳熟能详,兄弟重聚,紫荆花开,代表了一种团圆相守、不离不弃的家庭理想,而那书卷,是徽州人的精神田野,它的尽头,悬着四个大字“荣耀门楣”

    “山间茅屋书声响,放下扁担考一场”中国的科举制度因为徽州人的存在而沾染了一些乡野的清风,他们追求而不执著,豁达而不闭塞,尊重知识而不鄙弃劳动。就如同一经堂主人的格言——“人遗子,金满嬴;我教子,唯一经。”半部论语可治天下,况一经耳,真是顶聪明的家长。

    今天的村里已经不全是俞姓了,但是村里还不打一口井“鱼(俞)游江海,而不留井底”这是汪口人最朴素的信仰。

    黟县——白云千载    第六日——宏村开到荼蘼

    宏村的南湖,还是古诗里的旧模样。

    从婺源来到黄山,极偶然。在路边等车回县城,就跟温州的一位“独行侠”闲聊,他说,10分钟后有一班车到黄山,宏村值得去看看。于是,四个小时后,我们就站在宏村的村口了。

    一汪碧水,百多亩的幅员,岸边的柳树新抽了叶子,绿地疏朗。才早春,却给人萧索的感觉,湖中的荷叶茎失了叶和莲蓬,秃秃的立出水面,颓败而纷乱。湖面如镜,那倾倒的茎与倒影连缀成奇异的几何形状,就变得让人赏心悦目了。湖中央被石堤隔断,凸起一座单孔小桥。对岸,是浮在水面上的南湖书院。

    与婺源的大多数村落一样,这里的建筑有着相同的血缘。村内层楼迭院,小巷婉蜒曲折,一条近1米宽的清澈水渠,流经各户,引月塘水,注入南湖,人们将月塘称“牛胃”渠水称“牛肠”南湖称“牛肚”加上横跨吉阳水上的四座古桥,整座村落犹如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。

    那个温州人说,投宿居善堂吧。夜色已沉,就在一个迷宫般的巷子里寻着了它,天井、三雕、青砖铺地,一水的徽州老宅模样。而稍有不同的是,它的一侧,开辟了一座小小花园。

    天空微微飘着雨,花园中的鱼池水纹轻晃。靠墙筑有木制的小榭,雕栏透窗,临池一侧是美人靠,那小榭的匾上写着“听雨轩”

    花园极静,除了潇潇的雨声,没有一丝的惊动。美人靠上,泻下一袭长发,刚梳洗过,溢着清香,她赤着脚,读书,只可见一个侧影。古老的屋子,精致的庭院,霏霏的雨,还有倚栏托腮的女子,这是我在徽州撞见的最动人的画面。

    就这样结识了缪姐,上海的女子,她说,周末来这里散心,一个人。

    这个屋檐下,还有广州的君、爽,上海的helen,北京的肖姐,杭州的荣妹妹,萍水相逢,在同一个夜晚,同一个老宅院里。

    老板娘的手艺很好,我们有口福尝到了草莓和鲜笋,腊肉片肥而不腻,连青菜都勾人的食欲。君、爽、肖姐、缪姐和我们凑成一桌,点亮了一颗蜡烛,插在烛台上,昏黄的光,影影绰绰的树,可口的晚宴,素昧平生的年轻朋友,这样偶遇和相识,将成为生命中很温暖的记忆。

    餐后小憩,随即潜入夜色中,结伴前往南湖,南湖的夜景,据说也很美。雨点洋洋洒洒,并不急骤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